▶本文为《调气理血 抗衰护心》专栏第5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
气血失调为百病之始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运行于脉道中富有营养的红色物质。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云:“气血乃人生之根本”,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可见气血对人身具有重要作用。
气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二者相互依存且共同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以及摄血;血能载气、养气。若气虚则血液化生乏源,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日久可以发为血瘀;血失去了气的固摄则血行于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因此,气分受病,气机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均可导致血瘀形成,故临床常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因此,气血失调为百病之始,气血失调为百病之机。
气血充盛可保心脏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由精所化生的,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相融合而成。所以,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肾藏精,先天之精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之精气结合成为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
《灵枢·决气》提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血是中焦水谷之精所化生、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诸血者皆属于心。”故心与血、脉密切相关。
血源于气和津液,具有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心主血脉”是指心能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心之所以能主血脉,主要是靠心气的作用而实现,心气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脉中沿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从而将血中的营养物质供应全身的需要,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管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前提。若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可致血液运行不畅,临床可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外在表现;甚则血脉瘀阻于胸、心脉痹阻,可见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疼痛、心悸等症状,同时可见脉细涩、结、代、促,舌暗有瘀斑或青紫等外在表现。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人体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均在心的主宰下进行,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足,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若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则可见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神志不宁,甚至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严重的还可出现谵语发狂、昏迷、不省人事等不适。心主神志的功能和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也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因此,调气理血,达到气血充盛,血脉和利,是保证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疾病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