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介

更多+

本学术流派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原内科主任吕重安先生(1883—1968)。吕老1920年开始自研医籍,1924年正式行医,终身以医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详细]

名医介绍

更多+

罗铨,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名中医 云南省名中医 第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云南省首批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 [详细]

临床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临床案例

从“强心方”浅析罗铨辨治慢性心力衰竭思路

2023-08-02 09:16 发布人:小编 浏览:

  韦章进1,吴玉涛2,万启南1

(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2.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11)

  关键词:名医经验;罗铨;慢性心力衰竭;强心方

  中图分类号:R259.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7)10-0094-03

  摘要:全国名老中医罗铨教授认为气(阳)虚、瘀血内阻、水泛饮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之关键环节,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蠲饮为治法,据此创制的“强心方”效验显著。本文浅析强心方组方用药之要义,隅举罗老临床运用该方经验,以期对本病的辨证论治有所助益。

  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罗铨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操歧黄业五十余载,擅治多种疾病,尤以心脑血管疾病见长。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1]。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中医学“心水”“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罗老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其基本证候特征。本虚主要责之于气虚、阳虚、阴虚,而以气虚为根本;标实则以瘀血、水湿、痰饮为紧要。慢性心衰病程冗长,随着病情进展或失治、误治,气虚日久必致阳虚,所谓“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气阳亏虚,则温煦失职,推动乏力,导致血失温运,脉失温通,血行艰涩而成瘀,故《医林改错·论小儿抽风不是风》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内停,阻碍气机运行,三焦水道不利,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津不归正化则变生水湿、痰饮,故《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且“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表明瘀阻心脉,水湿上壅,痰饮凌心,又复耗伤心气、损伤心体,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可见,瘀血、水湿、痰饮不仅为慢性心衰的病理产物、标实之主,也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原因,其中尤以瘀血阻脉为关键。因此,罗老认为治疗慢性心衰当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蠲饮为法,创制强心方,经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满意。兹将其组方特色解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方药组成及适应病证

  组成:黄芪30~90g,制附片(先煎)10~50 g,生晒参10~20g,桂枝15~30g,益母草15~30g,泽兰15g,车前子15g,葶苈子15g,桑白皮15g,麸炒枳实15g。

  本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蠲饮之功效,适用于冠心病、风心病及肺心病等所致的慢性心衰,证属气(阳)虚血瘀、水泛饮停者。

  2.方义释要

  黄芪味甘性微温,气薄味厚,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之功。《珍珠囊》载黄芪“甘温纯阳”,除“补诸虚、益元气”外,还能“活血生血”;《本经逢原》谓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说明黄芪非为纯补呆滞之品,而是以益气补虚之效,行通脉活血之用,对气虚血瘀之证而言,可谓两擅其功。故方中重用黄芪峻补中气,推动全身气机运转以散水气、行瘀滞、通经络,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旨不谋而合。附子味辛略兼甘苦,性热,气厚味薄,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除湿通络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尚载附子能“破癥坚积聚,血瘕”,而《本草纲目》引虞抟言:“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本草备要》云:“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谓:“附子……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因此,本方选用附子,以其大辛大热之性温通全身经络血脉,借其斩关夺将之气以除脏腑凝寒痼冷;又复与黄芪为伍,振奋元阳之余,更能温补心气、破瘀逐痹、化气散水,故二者共居全方之君位。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功能大补元气、挽脱、益脾肺、生津等。《神农本草经》谓:“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景岳全书·本草正》曰:“人参……阳气衰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薛氏医按》云:“人参……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可见,人参亦属通达活泼之品。桂枝辛温,色赤入心,“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通经络而开痹涩”(《长沙药解》),功能畅达营卫、助阳化气、温经通脉、活血宣痹,对有形之瘀结、无形之气聚皆能温而散之。所以,本方选用人参、桂枝配伍,意在取两者辛甘合化。人参之甘补得桂枝之辛散,则其补益元气之力增;桂枝之温通得人参之补益,则其化气通脉之效宏。二药可增强君药益气温阳、活血祛瘀之力,且桂枝尚为“诸药先聘通使”(《神农本草经》),引药力遍行全身脏腑经络,透达病所,是为臣药。

  益母草、泽兰能入血分,且均有活血调经与利水消肿之功,活血调经可畅血行以杜绝“血不利则为水”之源,入血分利水则可导瘀血所化之水浊外出以净化血府;桑白皮、葶苈子能泻肺降气,清“水之上源”以通调水道;车前子主“利水道小便”(《神农本草经》),直达“水之下源”以利尿消肿;枳实能“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名医别录》),用以破气涤痰、逐水除满。以上俱为佐药。

  3.运用旨趣

  中医诊病疗疾贵在“求本”,精髓恒为辨证论治,正所谓“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神农本草经·序录》),或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一方一药的运用,如果离了“求本”之辨证而生搬硬套,便无甚价值可论。强心方的运用当然亦须以辨证为基石。

  罗老临证运用本方的辨证眼目在于:慢性心衰病程较长,多在数年以上,表现为神疲乏力,声低息微,气短难续,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凹陷性水肿,舌质淡黯或瘀紫,舌下脉络紫黯迂曲甚或怒张,舌苔水滑或白腻或微黄而滑,脉虚无力、或沉或缓或迟或细,结代脉亦多见。如果以气虚见证为主,阳虚不甚时,当重用黄芪为要,剂量一般用至40g以上,附子则可暂弃,而适当加大桂枝剂量(30~50g),亦能发挥很好的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之效。若气阳亏虚,瘀血内阻,痰饮停聚,气机郁滞,有口干欲饮、甚至身热出汗、舌苔黄滑、脉细微数等化热见证时,常以西洋参替代生晒参,因西洋参性偏寒凉可清解郁热,味甘微苦可益气养阴生津,一举两得。当瘀血征象较著,证见舌边尖瘀斑甚或全舌瘀紫、舌下脉络怒张、脉涩滞时,常于方中加用三七粉(5~10g,药汁冲服)、血竭粉(5~10g,药汁冲服)专事活血化瘀,针对瘀血阻脉之机,可直捣黄龙。若身体浮肿甚而伴有显著肺气壅塞者,见喘咳、不能平卧或呼吸短浅急促等,多加小剂量麻黄(5~10g,虚喘自汗者炙用,喘咳无汗者生用)或桔梗(10~15 g)以开宣肺气,即所谓“提壶揭盖”是也,且与降泻肺气之葶苈子、桑白皮为伍,升降相因,恢复肺气宣发肃降之机转,则水道通调,浮肿自消。当水肿明显且少尿时,则加关木通,除取其“利小便,开关格……主水肿浮大”(《药性论》)之功效外,更是受到“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本草备要》)的启发,但使用剂量宜小,一般用5g,最大剂量不超过10g,且收效后随即去掉,因一方面本品有伤人元气之弊,《本草新编》谓:“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则泄人元气。”另一方面,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有肾毒性[2]。

  罗老治学、临床数十载,学验俱丰,遣用附子多有心得,但对初诊患者,使用附子亦多从小剂量(10~15g)开始,逐渐加量至疗效满意,且每用附子则必叮嘱患者以鲜开水先煎2 h以上(昆明地区海拔高,水之沸点偏低,故煎煮时间需要更长);此外,能缓解附子毒性之生姜、炙甘草也常视情况增入。

  4.典型病例

  患者,男,73岁,2014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咳喘、胸闷心悸伴浮肿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半月。病史:患者诉40岁时患“高血压病”,一直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于20年前开始出现心悸胸闷、咳嗽、喘促,活动后尤甚,咯吐白色稀薄泡沫痰,伴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曾到某三甲医院就诊,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扩大窦性心律心功能Ⅲ级”,给予“地高辛”“呋塞米”等治疗症状可缓解,但病情缠绵,常于劳累或受凉感冒后复发。半月前患者外出时不慎受凉,心悸胸闷、咳喘症状复发,下肢水肿加重,自行口服“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等药1周余,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前来求治。现症见:喘促气短,动则加重,咳嗽频作,咳声低沉,咯吐稀薄泡沫痰涎,夜间难以平卧,心悸阵作,持续胸闷,略感呼吸困难,头昏沉,神倦乏力,纳呆、眠差,大便溏,小便偏少,面色㿠白,肢末不温,双下肢膝以下凹肿如泥,舌淡紫黯有齿痕,苔白厚水滑,两脉沉缓。诊断:喘证(阳虚水泛)。治法:温阳利水,活血通脉。处方:黄芪50g,制附片(先煎4h)40g,桂枝30g,生晒参10g,益母草30g,泽兰15g,车前子15g,葶苈子15g,桑白皮15g,桔梗10g,炒枳实10g,关木通5g,三七粉(冲服)10g,琥珀末(冲服)10g,磁石(先煎)20g。5剂,加生姜6片与制附片同煮;饭后少量频服,每日1剂。

  2015年3月10日二诊:初诊过后未及随访,患者复诊才晓前方颇效,服毕2剂时诸证得减,尽剂而平,故未再来复诊。此次系春节天气晴好,外出活动至晚(昆明昼夜温差大),不慎触冒风寒,致咳喘再作。刻诊见:咳嗽,咳声较初诊时高亢,痰多稍稠色白夹泡沫,咯吐尚利,喘促,气息略粗,恶寒,少许汗出,头昏,口淡,不思饮食,二便尚调,舌淡黯苔薄白滑,脉弦细。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诊断:咳嗽(证属阳虚感寒、营卫失和)。治法:温助阳气、解表和营卫。处方:桂枝20g,制附片(先煎2h)15g,黄芪10g,生晒参5g,白芍10g,炙甘草5g,荆芥15g,防风10g,炒厚朴15g,苦杏仁10g,炙麻黄5g,细辛2g,茯苓10g,地龙10g,生姜3片。3剂,每日1剂。

  2015年3月13日三诊:服上方,咳嗽明显减轻,痰少,活动后尚有喘促,恶寒、汗出、口淡等症悉平,唯感肢倦乏力,下肢仍浮肿,舌象如前,脉沉细。此表邪已去,正气未复,结合患者宿疾,改投强心方加减续服以资巩固。处方:制附片(先煎4h)30g,黄芪30g,桂枝30g,生晒参10g,三七粉(冲服)10g,益母草20g,泽兰20g,葶苈子15g,炙桑白皮15g,桔梗10g,苦杏仁10g,防风10g。7剂,2日1剂。后经电话随访,患者咳喘、浮肿悉平,精神好转。嘱其忌劳累、避风寒,适当进食薏米核桃粥(汤),可适当服用济生肾气丸调养。

  按:本案患者初诊是较为典型的气阳亏虚、水湿泛滥证,投以强心方且重用黄芪、附子获效显著;二诊时以邪郁表卫为急,故取治其标,兼顾本虚,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再造散损益,获效后复投以强心方化裁治疗宿疾,所谓“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使病情得到较好控制。

  5.结语

  强心方是罗老数十年来对慢性心衰详察其源,谨候病机的诊治经验精华,其组方用药皆为临床常见习用之品,无特异之处,甚至平淡无奇。但纵观古今,凡大医治病应手取效者,无非藉之以平常药物。然化凡品作桴鼓之效的法门,莫出辨证论治之外。所以,本文谨据一管所窥,简要剖析强心方组方用药之要义,并立足辨证论治之精神,隅举罗老临床运用经验,以期对明辨证之精神、广论治之思路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6.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0.

  ------本篇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