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介

更多+

本学术流派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原内科主任吕重安先生(1883—1968)。吕老1920年开始自研医籍,1924年正式行医,终身以医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详细]

名医介绍

更多+

罗铨,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名中医 云南省名中医 第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云南省首批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 [详细]

临床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临床案例

温阳益气与老年心律失常的治疗

2023-08-02 09:04 发布人:小编 浏览:

云南中医学院附院内科   罗铨

  总结我科1985年1月至12月间共收治的各种心脏病54例,其中发生各种心律失常31例,死亡4例,死亡病例皆有严重心律紊乱,可见治疗心律失常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阳气虚”是发生老年心律失常的主导因素。

  从临床表现来说,大致属于心悸、怔忡的范围。远在内经中已有“心澹澹大动”“心怵惕”“其动应衣”等症状、体征的描述,并指出了心律失常的严重后果“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张仲景论述心悸为“寸口脉动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指出心悸由“虚”所致;又言“心下悸,半夏麻黄丸主之”,指出心悸由“水饮”所致。由此可见心悸的病机可分为“虚”“实”二途,而“阳气”虚弱是发生心悸的主导因素。

  在我科一组31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心电图改变以早搏为主,共24例占77.4%,其中有13例为两项以上改变。31例心律失常辨证分型,以虚实相兼者为多,共18例占58.1%,单纯虚证10例占32.2%,纯实证8例占9.6%。


证型

例数

%

阳气虚

5

16.1

阴血虚

2

6.4

气阴两虚

3

9.7

痰湿

2

6.4

瘀血

1

2.3

气阳虚夹痰湿瘀血

12

38.7

气阴虚夹痰湿瘀血

6

19.4

  以上结果提示气、阳虚对于中年以上人群发生的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二)温阳益气对于治疗老年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1.复心阳重在温肾

  温复心阳是治疗迟脉、结脉等一类心动过缓的常用法则,《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是温复心阳的祖方。然而心阳虚一证,从根本上来说和肾阳衰有关,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有赖肾中元阳之温煦,若命门火衰则君火不明,不能温煦气血,血行迟缓,所以在温振心阳的同时,应重用温肾助阳之品。

  例一∶患者,女,58岁,1985年2月12日初诊。胸闷,气短,心跳缓慢而不齐已三年,曾在某院诊为“病窦综合征”,建议安起搏器,患者未能接受,长期服用阿托品,扩冠药物。三天前昏倒而就诊。见面色痿黄,气短乏力,胸闷不舒,畏寒肢冷,舌淡红而暗,苔薄白,脉沉细而结(心率46次/分)。诊属心阳不振,气滞血瘀,方用参附枳桂汤加减(自拟方)∶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四小时),桂枝15克,生晒参15克,枳实15克,黄芪30克,鹿角霜12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川红花6克,甘草6克。以此为基础方随证化裁,服用月余症情明显改善,停用阿托品,心率恢复至60次/分左右,结脉改善,早搏次数明显减少。方中附子用量较大,有人指出附子确能提高窦房结功能,并促进房室传导。

  2.活血化瘀宜益气

  活血化瘀治则已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我们发现临床不少心悸、心律失常病人,仅用活血化瘀之药,不仅疗效不佳,且产生气短乏力,改用益气药物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往往收效较理想。

  例二∶患者,女,62岁,1985年5月10日初诊。素有冠心病、胆囊炎并胆石症史。常心悸,胸闷,气短,右上腹发作性疼痛,伴恶心,呃逆,舌暗红苔薄白,脉细结。诊属气虚血瘀,拟参麦散合丹参饮∶太子参、黄芪各30克,麦冬、丹参、焦楂各15克,五味子10克,檀香6克,砂仁8克,琥珀末5克(兑服)。以本方为基础加减,间断治疗一年余,早搏消失,追访5年,一般情况良好。

  3.化痰利水重在温通

  《医宗金鉴》载脉“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为病。”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用瓜萎薤白半夏汤等,提示蠲痰化浊的重要性。痰饮水湿为阴邪,痹阻气机,使血流不畅,治疗当温通为主。

  例三∶患者,男,56岁,1985年1月初诊。因“心肌病”“慢性心衰”收入院治疗。诊见面色萎黄,气短而促,胸闷食少,尿短,下肢轻度浮肿,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结代。诊属心肾阳虚,水瘀交阻,拟心衰合剂加减(自拟方):川附片30克,生晒参15克,枳实15克,桂枝15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泽兰15克,桑皮15克,葶苈子10克,五加皮15克,木通10克,车前子15克,砂仁10克。经治两月余,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上方以巩固疗效。本例以参附桂芪温阳益气为主,加用化痰利水行气之品,效果显著。

  ------本篇摘自:天津中医,1989年第1期第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