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介

更多+

本学术流派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原内科主任吕重安先生(1883—1968)。吕老1920年开始自研医籍,1924年正式行医,终身以医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详细]

名医介绍

更多+

罗铨,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名中医 云南省名中医 第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云南省首批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 [详细]

临床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临床案例

学习罗铨导师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体会

2023-08-02 09:28 发布人:小编 浏览:

曹艳萍1,刘芳2

(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2.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

  关键词: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罗铨;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06)01-0003-01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神经病变之一,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主要以累及周围神经较常见,以中老年患病为多。表现复杂多样,个体差异大,可表现诸如听力障碍、胃肠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最常见的以下肢单发或多发性神经炎,肢体感觉障碍,早期感觉过敏,表现自发性疼痛、麻木、蚁行感,烧灼感,至后期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历史悠久,在历代医学著作中均有记载,但并无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病名记载,而是据其主症表现列入诸多的病名中,而末梢神经病变多归于“痹证”、“痿证”范畴辨证论治。在跟师学习实践中针对该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体会,分型证治思路如下。

  1气虚血痹

  表现肢体麻木,发冷刺痛,以下肢为甚,入夜痛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消渴日久,耗伤元气,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肢体麻木不仁,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宜益气养血,荣筋通络,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药:黄芪30g,桂枝10g,炒杭芍15g,当归15g,丹参15g,大枣5枚,淮牛膝15g,鸡血藤30g,蜈蚣2条,乌梢蛇15g,桑寄生30g。气虚甚加党参15g,白术15g;血虚甚加阿胶15g(烊化),熟地15g;血瘀加桃仁10g,红花10g。

  2肝肾亏虚

  手足麻木甚则四肢挛急,疼痛如针刺,皮肤灼热,头昏目眩,腰酸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尿频,舌质红,苔少,脉细弦数。消渴日久,耗伤肝肾阴津,筋脉失于阴血濡养,则手足麻木、拘挛,脑府失养则头昏目眩耳鸣,阴虚内热,上扰心神则五心烦热,失眠,肾失固摄则尿频,治拟补益肝肾,缓急止痛,方拟六昧地黄汤加减。方药:口芪30g,淮山药15g,生地15g,山茱萸5g,太子参30g,川黄连10g,玄参15g,粉葛30g,丹参15g,桑椹子15g,菟丝子15g,覆盆子15g,益智仁15g,枸杞15g。头昏目眩加天麻15g。

  3气虚血瘀

  表现双下肢刺痛麻木,甚则行走无力,肢体皮肤色暗,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弦。因久病气虚,血脉运行无力,气滞血瘀,脉络失养则刺痛,甚则行走无力,治拟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黄芪45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粉葛30g,丹参15g,炒枣仁20g,水蛭5g(冲吞服),血竭5g(吞服),三七粉6g(吞服)。

  4脾气虚弱

  表现以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气短乏力,懒言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久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则肢体肌肉萎缩,软弱无力,治拟补脾益气,扶正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觉参15g,口芪30g,陈皮10g,白术15g,当归15g,川芎15g,升麻10g,柴胡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粉葛30g,桑寄生30g。表现肢体麻木、困重、乏力,胸闷纳呆,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腻,脉濡无力,脾虚湿盛,痰阻脉络,气血运行失畅,筋脉失养,治拟健脾益气,佐以化痰通痹为治,方选六君子汤加减,方药: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法夏15g,陈皮10g,砂仁10g,当归15g,蜈蚣2条,全蝎5g。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主要以麻、痛、痒为突出表现,病程长,正气亏虚,同时还存在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久病气滞痰阻,久病阴虚生风等症候,故在以上辨证基础上佐以活血通络,益气,行气,涤痰等不同辨证治疗方法加减用药以提高疗效,导师善加用虫类、藤类药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治疗,如蜈蚣、乌梢蛇、僵蚕、全蝎、水蛭配伍应用,全身辨证加局部用药,取得较好疗效。

  因本病为缓慢起病,发病隐匿,故对于本病防重于治,如合理的饮食,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适当的运动,劳逸结合,生活起居规律有节;保持平和的情绪;积极耐心的治疗,合理的用药,均是优于药物的积极预防措施。“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篇摘自: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