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介

更多+

本学术流派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原内科主任吕重安先生(1883—1968)。吕老1920年开始自研医籍,1924年正式行医,终身以医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详细]

名医介绍

更多+

罗铨,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名中医 云南省名中医 第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云南省首批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 [详细]

临床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临床案例

罗老辨治胸痹医案一则

2024-04-21 09:17 发布人:童晓云 浏览:

刘某,女,72岁,退休工人。2021812日就诊。

患者以“心前区刺痛1月余”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呈刺痛,活动后加重,每次持续数分钟,可放射至肩背部,每周发作3-4次,曾于“昆华医院”就诊,经查心脏彩超、心肌酶谱、D-二聚体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率70/分,2、部分导联ST-T改变”。西医诊断为“胸痛查因:冠心病?”但患者拒绝行冠脉造影及冠脉CT等进一步检查,求治于我院。刻下症见:胸痛,牵涉至肩背部,偶有胸闷,乏力气促,活动后明显,双下肢稍肿,纳食一般,眠差,二便正常。患者既往高血压史5年,最高血压146/94nnHg,平素服用中药制剂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可,血压波动在120-135mmHg/70-80mmHg;双下肢静脉血栓史,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天”。查体:血压125/78mmHg,心率72/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舌体较胖,舌质暗有瘀点,边有齿印,苔薄白,舌底脉络瘀曲扩张,脉沉涩。

四诊合参,西医诊断为:1、胸痛查因(冠心病?);2、高血压1级(高危组)。

中医诊断:胸痹,辨证属气虚血瘀症。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自拟抗血栓方加减。

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地龙15g,红花10g,丹参20g,炙黄精15g,制何首乌15g,薏苡仁15g,鸡血藤20g,水蛭6g(冲服),山楂20g,炒泽泻15g7剂,水煎内服。

2021826日二诊:双下肢水肿已消,胸痛、胸闷诸症均有所好转,仍时感乏力气短,眠差,舌质暗有瘀点,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涩。上方去薏苡仁、炒泽泻,加党参30g、茯神15g、酸枣仁20g7剂,水煎内服。

2021910日三诊:患者自觉上述症状明显缓解,胸闷胸痛偶有发作,时有乏力气短,睡眠较前改善,继予上方10剂巩固疗效。

2021924日四诊:近日未发作胸闷胸痛,乏力气短较前减轻,继予上方5剂。

按语:心主血脉,无论气虚、阴伤、阳衰,或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均可致心脉不畅、气血运行失常,故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明清以后众多医家倡导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如王肯堂《证治准绳·诸痛门》用失笑散及大剂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王清任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临床至今均广泛应用。

本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双下肢静脉血栓史,加之患者年事已高,脏气渐虚,宗气已虚,无力贯心脉行气血,胸中血脉运行缓慢致血阻心胸,不通则通,故见胸部刺痛、痛引肩背痛;心气不足,瘀阻胸阳,故见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乏力;血不利则为水,故双下肢稍肿;舌体较胖,舌质暗有瘀点,边有齿印,苔薄白,舌底脉络瘀曲扩张,脉沉涩均为心气不足、心脉瘀阻之征,属本虚标实之证,故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抗血栓方为罗铨教授经验方,本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当归、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配合赤芍、川芎、地龙、红花、水蛭、山楂活血行气、化瘀通络;黄精补气养阴、健脾益肾,何首乌补益精血,共同防止活血化瘀药物耗气伤阴;薏苡仁、泽泻利水消肿,诸药发挥协同作用达到补益心气、活血化瘀、通络消肿之功。二诊时患者胸痛胸闷有所减轻,仍乏力、眠差,故加用党参、茯神、酸枣仁以益气安神;三诊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