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男,75岁。农民。2020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因“心悸反复发作2年,再发加重3天”就诊。患者近2年来反复发作心悸,伴胸闷气短,发病多与劳累、饮食不节有关,经休息可稍好转,曾多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曾查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3天前因饮酒后致心悸加重,遂来求治。现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时有头晕目眩,纳可,眠差多梦,小便正常。舌质稍红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细。平素嗜酒。查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三联律”。查体:形体肥胖,血压135/85 mmHg,HR86次/分,律不齐,可闻早搏5-6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既往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
西医诊断为:心悸查因(频发室性早搏?)。
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为气虚夹痰证,治以益气化痰。方选生脉散合温胆汤加减。
药用: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法半夏15g,茯苓15g,炒枳壳10g,陈皮10g,竹茹10g,炒酸枣仁20g,石菖蒲10g,砂仁10g(后下),琥珀3g(兑服),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3月22日二诊:患者服上方7剂后,精神好转,气短、倦怠乏力症状减轻,心悸发作次数较前减少。舌质稍红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濡细。复查心电图示室性早搏消失。上方加紫石英30g、桑寄生30g。继服5剂。
2020年4月7日三诊:患者服上方后心慌、心悸症状明显改善,眠差多梦等原有症状皆大减,纳可,二便调,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加入炒白术15g、,继服10剂,心悸感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患者年事已高,脏腑功能减弱,加之嗜饮酒浆,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气血生化乏源,痰浊内生,郁而化热,上扰心神;心之气阴耗损,心神失养,故发为心悸、眠差多梦。气虚故见气短乏力,舌质稍红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细均为气虚夹痰之征。故予生脉散合温胆汤加减以益气化痰。方中加用炒酸枣仁养心安神,紫石英、琥珀重镇宁心。桑寄生具补肝肾、益精血、祛风湿、通经络、养血脉的作用,现代研究显示桑寄生具有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故罗铨教授治疗心律失常时选用桑寄生,二诊加入桑寄生后,不仅能改善症状,又可有效控制早搏。三诊加入炒白术以健脾益气,固护后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