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介

更多+

本学术流派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原内科主任吕重安先生(1883—1968)。吕老1920年开始自研医籍,1924年正式行医,终身以医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详细]

名医介绍

更多+

罗铨,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名中医 云南省名中医 第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云南省首批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 [详细]

临床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临床案例

罗老辨治中风病案一则

2024-07-28 10:00 发布人:童晓云 浏览:

杨某,男,49岁,已婚,工人。2022325日初诊。

患者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10月”求诊。患者平素工作较累,10月前因左侧肢体麻木疼痛、活动不利,曾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头颅CT示“基底节区脑梗塞”,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但仍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伴肢体麻木,头昏头晕,乏力气短,双下肢行走无力,心悸,夜寐差,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淡暗挟瘀,苔薄黄,脉沉弦细。既往患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180/105mmHg。平素规律服用“厄贝沙坦片”150mg1/日,“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1/日,血压波动于130-145/80-95mmHg。查BP135/80 mmHgHR68/分,律齐,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力、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征未引出。

西医诊断为:1、脑梗塞(后遗症期);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后遗症期,辨证属风中经络,气虚瘀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

黄芪6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丹参15g,桂枝15g,鸡血藤30g,炙甘草10g5剂,水煎内服。并嘱加强肢体、语言锻炼。

202242日二诊:服药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肢体麻木、气短等症减轻,仍感心悸不适,偶有口苦,言语声低,双下肢乏力,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气虚血瘀,肝肾不足,方用抗血栓方加减,药用:

黄芪6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丹参20g,制何首乌15g,桑椹子15g,鸡血藤30g,炙甘草10g5剂,水煎内服。

202249日三诊:服前方后病症减轻,已无明显肢体麻木、气短,肢体活动能力较前有所增强,饮食二便俱调。续服10剂。

202254日四诊:诸症状改善,无肢体麻木,肢体活动能力较前有所增强,双下肢行走稍无力。续服10剂。嘱加强功能锻炼。

按语:《灵枢·刺节正邪论》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正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清·王清任云“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本病例为中年之人,平素工作较劳累,劳则耗气;加之有高血压病史,病程较长,气阴暗耗。日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流迟缓,脑脉瘀滞,脑络失养,而致本病发生。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故见半身不遂;舌本失养,故见言语不清;舌质淡暗挟瘀,脉沉弦细均为气虚血瘀之象。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亦是治疗中风遗症的常用方。方中以重用黄芪为主药,甘温大补元气,取其补气力专性走、补而不滞之功,意在气旺则血行,推动固摄血液运行脉中,气行则血行,瘀去络通;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等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同时以桂枝温经散寒通络,“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故脉道通利,气血得以畅行周身,以充养肌肉、筋骨、血脉、经络,使诸症得缓。本方重用补气药和少量活血药相伍,标本兼顾,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补阳还五汤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增快血流速度等功效,故除用于中风半身不遂以外,还可用于冠心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疗效显著。

罗铨教授认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多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用补阳还五汤加水蛭等破血逐瘀药,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借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加快病情的好转。罗铨教授选方用药时强调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药物剂量宜小不宜大,药效以平和为主,中病即止。二诊患者诸症减,久病气虚,血行无力,血脉瘀阻,经脉失养,心失所养故心悸,双下肢乏力,改用自拟方抗血栓方继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佐以补养心肾,加用制何首乌、桑椹子等药物,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