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简介

更多+

本学术流派源于云南省中医医院原内科主任吕重安先生(1883—1968)。吕老1920年开始自研医籍,1924年正式行医,终身以医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详细]

名医介绍

更多+

罗铨,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名中医 云南省名中医 第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云南省首批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 [详细]

临床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临床案例

罗铨主任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2023-08-02 09:21 发布人:小编 浏览:

李晓1,赵华2

(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2.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关键词∶罗铨;高血压病;中医药疗法

  导师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导致高血压病的根本原因。它们既可单独致病,也可合而为病,致使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而产生高血压病。在诊治上特别注意以下特点。

  1辨证重于辨病

  高血压病为西医病名,此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专门的病名,临床上根据病人不同症状表现,中医只有相应的眩晕,头痛,中风等病名。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常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根据症状下一个中医诊断的病名并不困难,但因症、舌、脉象常常错综复杂,寒热相混,虚实相间,要准确地下一个证的诊断则是较困难的。导师在诊治高血压病时特别注重证的诊断,证的诊断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只有在正确的证的诊断指导下,才能有正确的治法方药,病人也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导师这种辨证重于辨病的思维方式,较之以往对高血压病采取西医诊断,中医多用平肝潜阳单一的诊治方法,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2关注病程特点

  导师积40年临床经验,对高血压病有全面的认识。导师认为早期高血压病以肝火炽盛为多,肝火炽盛日久,灼伤肾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阴虚阳亢,这也就是高血压病中期的临床特点。后期以肾的气阴不足为本,因气阴不足,脉道不充,行血无力,血滞为瘀;肾气不足,气不化水,停蓄而为痰湿。所以后期是一个以气阴不足夹瘀或夹痰的本虚标实证。掌握不同时期的临床特点,治疗时就能事半功倍。

  3熄风擅兼通络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水不涵木,易致肝风内动,内动之肝风上扰神明,走窜经脉导致中风病的发生,对机体危害很大。导师在治疗此类病症时,特别强调内风的化解,治疗时除常规平肝熄风治其本外,常常加入地龙,全蝎,水蛭,蜈蚣等虫类活血通络药,意在通利脉道,化解内风,达到“血行风自灭”的目的。这些虫类活血通络药,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抗凝作用,能降低血粘度。临床运用后能有效地防止中风的发生。

  4清热重在泻肝

  高血压病以虚证和虚实证相兼为多,但长期抑郁恼怒之人。肝失条达,肝郁化火,火盛生风,气血逆乱而出现血压升高者,导师认为这种肝阳化风所致的病证不同于肝肾阴虚而产生的虚风上扰之证,前者为实证,后者为本虚标实证。故治疗时导师强调“实者泻之”,此风来源于肝,就以泻肝之热为重,直达病所,常用枯芩,槐花,菊花,生地,茺蔚子,草决明,夏枯草等药组方,几乎不用滋阴潜阳之药就能平抑肝风,达到降压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有别于降压必用滋阴潜阳药的治疗方法,但疗效明显较后者为优。

  5化痰兼顾气阴

  痰为阴邪,养阴与祛痰常常是一对矛盾,养阴易助痰,化痰易伤阴,临床对这一矛盾的处理常让人感到很棘手。常见的方法是先祛痰再养阴,但导师对这一矛盾的处理常常是益气养阴和化痰除湿同时进行,只要掌握好补益药和化痰药的比例,就不会闭门留寇。高血压后期气阴不足夹痰湿者,导师常用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荷叶顶等)益气化痰除湿。

  6活血不忘益气

  瘀血阻络是许多后期高血压病人存在的问题,就现代医学而言,相当于高脂血症、高粘血症,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后期高血压广为运用的方法。导师认为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两者相辅相成,血在成为瘀血之时,必有气的损伤,同时气的损伤也易导致瘀血的产生。治疗时就应两者兼顾,单纯活血化瘀易伤正气,正虚瘀血难除,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导师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多合用大剂量的参芪,其道理就在于此。

  7滋补肝肾为要

  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两脏功能失调在体内就易产生风、火、痰、瘀、虚,而这些正是导致高血压的病理基础,所以导师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尤其注重补肝肾之法。导师自拟灵芝益寿丸(灵芝,制首乌,熟地,枸杞,桑椹子等)配合菊杞地黄丸,收效显著。

  8重症衷中参西

  高血压病在我国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对重症高血压来说致残率、死亡率就更高。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导师对重症高血压病采用中医医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血压较高者速给西药降压药降压,对颅内压高者给静滴甘露醇;血粘度较高者静滴丹参液、血塞通液,再辨证施治内服汤药,有效地预防了中风病的发生。

  ------本篇摘自: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2-3.